公司新闻

九州酷游娱乐体育:机遇与挑战并存物流机器人企业加速出海

九州彩票娱乐手游:

  在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政策驱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纷纷走向海外,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然而,怎么样应对本地化适配、合规风险与技术升级等诸多挑战,并在全球化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物流机器人企业出海过程中的重要考验。

  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迅猛发展,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正稳步实现从“追随者”向“引领者”的战略转型,并将目光转向全球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海外。众多物流机器人企业也将出海视为常态化的发展策略,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在迎来更多市场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企业制定相应发展策略,力争在这场全球化竞赛中成功突围。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不仅体现在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更在于技术创新、产业链完整度与应用场景丰富度的全面突破。

  从市场数据分析来看,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增长极。今年7月,国际数据公司IDC对外发布全球与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测,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预计将占据全球近半份额,并以近15%的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而根据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3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55.6万套,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万套增长至2024年的30.2万套,连续12年成为全世界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要归功于多方面因素的协同推动。其中,政策引导作用显著,从国家到地方的一系列政策为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十四五”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规划相继发布,使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朝着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为各类机器人提供了丰富且多元的应用场景,使国产机器人企业能够近距离接触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诉求,通过“应用反馈——技术迭代——场景优化”的闭环,不断的提高产品性能与稳定性,支撑市场持续拓展。

  从上游零部件制造、中游本体生产,到下游系统集成与售后服务,中国机器人产业已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如今,国内企业不仅在产业链核心部件上持续实现技术突破,本地化生产能力不断的提高,供应链协同效应持续强化,大大降低整体成本,而且通过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逐步突破技术壁垒,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从而使我国机器人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产业实力的提升,中国机器人领先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竞争,而是将全球化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其中,物流机器人企业凭借在细分场景的成熟应用与高性价比优势,成为中国机器人出海的“先锋部队”,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国家物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品种类型日益丰富,可以高效完成搬运、存储、分拣、码垛及装卸等各项任务。在物流机器人出海的浪潮中,一批头部企业率先探索、积极布局,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设立分子公司、搭建本地化服务网络等方式,将产品与解决方案推向全球市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全球化路径,其海外业务占比与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成为中国物流机器人“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例如,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领军企业的新松机器人,近年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在世界各地构建起立体化的研发、生产及服务网络,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德国等地建立海外分子公司和服务中心。2024年以来,新松机器人海外业务持续拓展。例如,在泰国与当地电信运营商携手共建的5G智能工厂正式投入运营;在日本,产品成功打入当地市场;在美国,开始为多家公司可以提供机器人产品与智能化服务。

  极智嘉是率先尝试出海的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之一,早在2017年就开始尝试与海外客户合作,并将全球化视为核心战略之一。2024年,公司超过70%的收入来自中国大陆以外市场,业务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支撑海外业务,极智嘉在全球设立了超过48个服务站点、13个备件中心,并配备逾300名工程师。今年7月极智嘉正式登陆港交所,其全球化发展脚步将进一步加速。

  立镖是智能分拣机器人的全球首创者,自成立伊始就有序展开国际化战略。目前,立镖的智能分拣系统已广泛运用于快递、商超、零售、鞋服、医药等行业与场景,已有超60000台分拣机器人运行于美、日、韩、澳和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悉,海外市场在立镖的业务中占据约七成的份额,已成为订单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今年5月,立镖机器人在新加坡举办办公室开业典礼,并正式公开宣布其新加坡办公室将作为公司的海外总部,标志着立镖的全球化发展又迈出坚实一步。

  海柔创新致力于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研发与创新,其箱式仓储机器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项目已超过1500个,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首次超50%,成为增长的新引擎。目前,海柔创新已分别在日本、美国、荷兰等地设立子公司,全球化进程也在继续推进,未来3年海外业务占比力争提升至70%以上,将持续扩大在全球箱式仓储机器人市场的份额。

  2019年,斯坦德机器人开始拓展海外市场,首次将产品出口到日本,并成为首批向日本出口产品的中国制造型AMR公司。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斯坦德机器人大陆以外客户(如日本、越南、泰国等)带来的销售额占公司总收益的10.2%、12.5%及24.1%。

  2021年,仙工智能正式规模化启动海外业务,稳步推进全球化进程,目前业务已遍及全球超过30个国家及地区,包括发达及新兴市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来自中国以外市场的收益分别为1640万元、4760万元及4920万元,分别占同年总收益的8.9%、19.1%及14.5%。

  全球总部及实验室位于深圳的劢微机器人,自2022年启动全球化布局以来,海外市场收入占比已从初期不足10%迅速增加至当前的40%。截至目前,公司已布局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亚特兰大、德国北威州、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地设有子公司,均由当地团队进行运营。并且,其海外拓展并非简单的设备销售,而是通过“技术扎根+生态融合”双轨并行。如在欧洲市场,其团队与本土科研机构联合实验室,针对汽车制造、医药冷链等领域开发定制化方案。

  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已不再是“被动出海”,而是“主动布局”,通过积极的全球化策略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建立起品牌影响力与客户信任度。

  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的出海热潮,与全球市场需求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密不可分。随着工业4.0的深入推进,全球制造业对智能物流的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的人工物流不仅效率低、误差率高,还面临人力成本上升、招工难等问题,而物流机器人能够实现物料搬运、分拣、存储等环节的自动化操作,可大幅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近年来全球供应链重构加速,企业更注重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物流机器人作为柔性化物流设备,能够快速适应生产线调整、订单波动等变化,成为企业优化供应链的重要选择。

  跨境电商的兴起,也为中国物流机器人出海提供了“新场景”与“新机遇”。据权威数据统计,2024年全球电商市场再创新高,销售额飙升至6.3万亿美元,同比增幅达8.76%。在企业营收增长背后,平均运营成本却攀升15%,其中物流与合规成本占比更是突破40%大关,成为企业难以承受之重。特别是跨境业务的迅猛扩张,使海外仓运营面临着业务场景复杂、成本控制严格、效率要求严苛等多重挑战,亟待进行仓储自动化升级。与传统自动化物流系统相比,物流机器人不仅可以在复杂的仓储环境中高效执行货物存取、拣选和配送任务,还能根据业务量变化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落地和改造成本也更低,获得海外仓用户的广泛认可。

  在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等多重作用下,中国物流机器人出海前景广阔,在出海路线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如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力成本高昂,倒逼产业自动化升级,企业对自动化生产和物流设备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各地区也有着一些不同特点,如欧洲市场自动化标准严格,对机器人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极高,北美市场则对高柔性、高智能的移动机器人需求强烈,市场体量大且支付能力强,有着一定的技术溢价空间。

  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处作为制造业产能转移承地区,正处于发展扩张阶段,也成为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出海的重要方向。其中,东南亚地区目前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但生产物流效率有待提高,对机器人的需求也日益旺盛。由于与中国供应链距离近、物流成本低、响应速度高,有利于高效部署本地服务,东南亚已成为众多物流机器人企业竞相追逐的热门区域。此外,中东地区的市场需求也不断释放,开始受到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的更多关注。

  从整体来看,中国物流机器人出海的机遇,既来自全球市场的需求增长,也离不开中国企业对不同区域、不同场景需求的精准适配——无论是发达国家的高端需求,还是新兴市场的性价比需求,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都能提供相应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尽管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凭借价格优势、规模优势和丰富经验日益获得海外市场认可,但也面临着机器人产品整体交付、技术优化升级、海外运营风险防控和合规管理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需从多个维度发力,破解出海“拦路虎”,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实现长期发展。

  本地化是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出海的“第一道门槛”。在物流机器人的海外项目部署中,物流机器人应深刻认识到本地化适配和法律合规的重要性。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法律和政策环境,企业只有深入了解并适应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地用户的实际需求,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可。例如,海外市场的入驻流程和手续相对复杂,企业首先需要提前规划并做出合理安排,并且需重视法律合规方面的问题,严格遵守认证、数据与专利等方面规定。企业应深度开展目标市场法规调研,对CE、ETL、FCC等国际核心认证要求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机器人采集的生产参数和人员行为数据,也可能会触发隐私风险,需要提前进行规避。

  在地缘政治紧张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也应努力通过强化ESG价值来提升国际竞争力。例如,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员工权益和发展,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培训机会;加强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机构的合作,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提升中国物流机器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线.重视产品力

  中国作为机器人生产制造大国,拥有完备的机器人供应链,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都具备较高的国产化率,这使得物流机器人企业在出海方面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然而,在海外市场竞争中,低价并不是决定因素,卓越的产品力才是关键,尤其是如何围绕本地化需求进行专门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更加不可忽悠。企业只有整合创新资源,集中攻克薄弱技术,紧跟人工智能等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才能打造起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物流机器人出海,并不等同于产品的出口销售;机器人项目的交付,也不仅仅是前期规划和交付实施的结束,项目能够长期稳定运营同样至关重要。从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售后服务到人才组织管理模式,物流机器人企业要全方位推进深度本地化进程,提升运营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保障客户服务的及时性、连续性与高效率。